韵味是民族声乐艺术的灵魂
2014-04-22 来源: 浏览:3975次
歌唱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艺术。歌唱艺术包括了发声技巧与多种表现手段的运用两大要素。韵味则是这两大要素的综合运用和集中体现,是歌唱中所有感人的和美好的东西的集中表现。在民族声乐中,韵味更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可以说,韵味是民族声乐艺术的灵魂。本文试图从韵味的概念。韵味的形成,以及为何把握和运用韵味提高演唱效果等方面,对这一命题进行具体的论述。
韵味一词,原本是用来评论诗词声韵魅力的词语,后来被广泛地引用到了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各个门类的艺术形式中。用于声乐艺术,指的是歌唱中最动人、最感人至深的,美妙谐和动听的声音和滋味。歌唱艺术的韵味,很难用语言确切地表达清楚。它是歌唱者通过歌声把内心的感受和对生活的体验传达给听众,激起他们的感情,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达成的一种心灵感应。这种感应往往只能神领而不易言传。
韵味不同于风格。风格指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文艺作品所表现的主要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是事物内在精神和外在面貌特征相统一的体现。不同风格的作品有着不同的韵味,不同韵味的作品又对不同风格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歌唱艺术中,演唱者内在气质特点和演唱特色构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在不同的演唱风格中,又蕴含着不同的演唱韵味。这种韵味,由于演唱者的气质和技巧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中,韵味是对演唱者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要求。是对演唱水平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在一个民族内,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艺术修养,对韵味的要求会有很大不同,对韵味的感受也有很大差别。在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韵味的感受和要求也有很大区别。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所有人都需要通过歌声这个桥梁,把自己生活中酸甜苦辣的体验和感受,通过想象和联想抒发出来,引起更多人的共鸣。这种抒发和表达,正是歌唱魅力的所在。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是一致的。在《名歌唱家论声乐艺术》一书中,美国声乐理论家詹姆斯.弗兰契斯。库克指出: “公众好象并不需要那种‘完美的’嗓音,而是需要那种‘有人情味’的声音。公众不满足于听一个没有瘕疵的声音和技艺上正确的歌唱,而要求有那种人性的特质,就象灵魂通过眼睛焕发出来一样,通过每个普通人的声音焕发出来的那种奇妙的东西。正是这种东西赋予声音的个性和特点。并给最大量的听众以最广泛的感染力。”这里所讲的“有人情味”的声音,正是我们所说的韵味。
与世界各国的声乐艺术一样,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十分重视和讲究韵味。在民族声乐各种传统表现形式和它的姊妹艺术中,都着力培养演唱者把握和运用韵味的能力。韵味的不同。是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产生的基础,也是各种流派产生的基本条件。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要想以韵味感人。达到馀音绕梁三日不绝的美妙境界,除了努力提高发声技巧外,还必须在语言处理、声腔润色、情感表达等方面下功夫。
声是歌唱的主体。良好的声音训练是动人歌唱的前提。歌唱发展的基本要素包括呼吸,发声、共鸣三个部分。呼吸是动力,气息冲击声带发出声音。这声音经过共鸣腔体加以扩大和美化,从而形成动听的歌声。呼吸、发声和共鸣是同时发生的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歌唱呼吸与生活中的呼吸不同,属于有意识、有目的、带有技巧性的呼吸,是有控制的。这种控制我们称之为呼吸的支持。因此歌唱艺术首先来源于呼吸的艺术,发声的核心是喉头的稳定和声道的建立,即把自己的嗓子通过训练形成一个运用自如的歌唱乐器。每个人的歌唱乐器有自己生理上的特点。要善于运用它,掌握适合自己嗓音条件的歌唱技术,形成自己特有的音质音色。共鸣是发声的延续,也是与发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发声的同时,打开共鸣腔体,让声音通过腔体形成共鸣,成为音色优美动听的歌声。不同的呼吸、发声和共鸣的组合,会形成不同特质的声音。这些不同特质的声音,是形成不同韵味的基本条件。
语言是歌唱韵味形成中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声乐与其他音乐门类的最大差别就在于:人声这个乐器有一个独特的功能,其他乐器都做不到的功能,这就是歌唱与语言的统一。歌唱是乐声和语言相结合的艺术。歌唱语言是歌唱的基础,它不仅是产生优美动人旋律的依据,也是通过吐字咬字、发音发声与动听旋律相结合,塑造出深刻丰满的艺术形象,从而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的源泉。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对语言的要求是极高极严的。明朝时期的魏良辅在《曲律》一文中谈到: “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在这里把字清摆在评价演唱水平的首位,可见语言在歌唱中的地位早就受到了高度重视。咬字吐字贯穿于歌唱发声的始终,是一切发声技术技巧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歌唱中感情的抒发和内容的揭示,韵味是否醇厚,以及歌唱魅力如何,无一不与语言的表达有关。 “字清”,首先要求弄清字的声母、韵母;韵头、韵腹、韵尾,四声阴阳上去,五音、四呼,出声归韵、归韵收尾等方法。弄清字与声的关系,除了“字清”以外,歌唱中还要正确地运用语气、语势、语法、重读、轻声、变声、语调、衬字等语言表现手法,并把它们和歌唱发声结合起来,把词意、句意和歌词的意义完整连贯地表达出来。还要把语言和音乐旋律以及呼吸、气口融汇和连贯在一起,增强音乐的感染力。生动清晰的语言,会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更富有感染力和魅力,也就是歌唱更富有韵味。
关于声腔润色,我国明朝人王骥德在《方诸馆曲律》一文中说到: “乐之匡格在曲,而色泽在唱”。这里所说的“色泽”就是指的润色。这种润色和装饰,是对乐曲的二度创作。即通过演唱找出旋律的内在律动感和弦外之音,对歌曲的节奏、速度、力度乃至声
腔,作出准确的安排和装饰,使词曲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充分地表现出来。我国传统声乐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十分丰富的,对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在声腔装饰方面有声音色彩造型的变化、真假声运用等。在节奏速度变换方面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催板撤板的运用等。在装饰方面有连音、断音、跳音、倚音、上下滑音、擞音以及呼吸气口的安排等,都是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宝贵财富。很多歌唱演员在这方面认真学习传统声乐的表现方法,对于形成自己的韵味特点,提高演唱效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歌唱艺术离不开感情的表达和意境的表现,这也是形成韵味的重要方面。清朝人王德晖、徐沅徵在《顾误录•度曲八法》中指出:“曲有曲情,即曲中之情感也。解明情感,知其中人何如人,其词为何等语,设身处地,体会神情而发于声,自然悲者黯然魂销,欢者怡然自得,口吻齿颊之间,自有分别矣。”在这里,作者论述了曲与情的关系,并论述了创造情景交融的美好意境的基本方法。即演唱者首先要对演唱作品的内容作详细分析,设定作品中的人物、环境,对曲情要有深入了解,并要身临其境。演唱者在头脑中勾画出作品表现的图景,并通过对声音形象造型、色调明暗、风格意境进行设计,演唱中把自己完全入到规定的情感中去,并通过自己的演唱把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图景传达给听众,引起他们的联想和共鸣,使听众真正投入到歌唱的情景中,得到美的享受,这就是韵味的魅力。如果做不到这些,就只能象该文所批评的那样, “口中有曲、心内无曲、此谓无情之曲,与童蒙背书无异。纵今字正音和,终未能登峰造极。”
韵味是歌唱者心灵的体现,由心而生。 《乐记》中载: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俄国著名歌唱家夏里亚宾的传记里说:歌唱家最要紧的是心弦的振动。詹姆斯-弗兰契斯-库克在“人声的金矿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一文中,曾这样告诫年青的歌者: “对你们来说,首先要发展你们的心灵,以便当那个伟大的时刻到来时,听众将通过从你们喉咙里流出的那些音符、听到你们在理智上和感情上的性格……你们未来的成功大半要依靠这一点。”可见,无论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什么唱法,都要求歌唱者善于把握自己的心灵,调整自己的心灵,使之适于歌唱的需要。并把各种演唱技巧和心灵的感受融为一体,唱出最动人的美妙歌声。
韵味虽然是各民族和各个时代的普遍要求,但从人们对韵味的具体要求来看,它又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一方面,我国现代民族声乐是建立在传统声乐基础之上的,无论是用声、用气、吐字、咬字,还是在声腔润饰和情感处理等方面,都受到了传统声乐艺术很深的影响。因此,向传统声乐艺术学习,是把握和运用韵味,增强歌唱魅力的最好方法和途径。对于从事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的青年一代,更应把传统民族声乐做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要积极向传统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门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也在变化,对韵味的要求也会相应有所改变。特别是在当代,由于信息发达,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因此,随着中国和国外文化的相互交融,必然对民族声乐的审美情趣产生重大影响。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向世界上一切好的唱法学习,学习他们的声乐技巧,同时学习他们其他的艺术表现手法,从而不断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
总之,韵味是民族声乐艺术的灵魂。从事民族声乐的每一个演员,都应当在提高声乐技巧的同时,特别重视把握和运用韵味,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真正实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使自己成为受广大群众喜爱的民族声乐艺术家。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