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2月11日,布鲁克纳的《D小调第九交响曲》首演于维也纳,年近古稀的布鲁克纳六年时间里只写好了第—、二、三乐章。在末乐章还没最后完成时,他便撒手人寰,而这部作品也成为了他未完成的“天鹅之歌”。
未完成的杰作有时候预示了作品本身新的生命。比如舒伯特,他留下的未完成作品比任何人都多。他一定有自己的理由不完成他那首精彩的弦乐四重奏乐章 (D.703),现在这个作品已经被视为一个完整的作品而独立存在。同样,没人知道舒伯特为何不完成他的第8交响曲。但从遗留下来的第3乐章的总谱和第4 乐章的草稿来看,它们远远没有达到头两个乐章的深度。因此,当舒伯特把这两个乐章交给他的朋友Hüttenbrenner在Graz演奏以感谢当地音乐协 会吸收他为会员的时候,他一定认为两个乐章就已经是完整的了,可以独立演出。
相似的情况也出现布鲁克纳身上。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他将全身心都投入到第9交响曲终曲的创作中,希望完成这个作品,幸而命运阻止了他。虽然这么说有些残
酷,但从布鲁克纳所遗留下来的草稿来看,这个终曲远远没有达到前三个乐章的高度——这三个乐章可能是布鲁克纳所创作的最伟大的音乐——就像舒伯特那首未完
成的第八交响曲一样。迄今为止,很多著名的学者都在为了完成这个终曲而努力。然而在我看来这种努力仅仅具有历史意义罢了。
死亡的神秘和恐怖始终贯穿在第九交响曲的三个乐章中。
正如莫扎特未完成的《安魂曲》开篇的“Requiem
aeternam”一样,d小调的调性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中占据着统治性的地位。在由弦乐和木管奏出的柔和的长D音背景上八支圆号轻声宣告最后的审判的来
临。随后一个绝望的呼号在远关系调性上响起,双簧管回声一般应和着这个呼号。随后音乐强度逐渐增大,引出乐队齐奏的主要主题,这里布鲁克纳采用了大胆的和
声的手法(和他在第四交响曲的终曲中所采用的手法相似)。随后柔和的第二主题在A大调上出现了,这个主题节奏宽广,和声效果辉煌。第三主题又是从d小调上
开始。在作品总谱“H”标记的八小节之前的那个段落,音乐的调性先后经过了b小调、g小调、e小调的转移。这是在这个令人震颤的乐章中唯一让我觉得“弱”
的小节。呈示部结束在F大调上,但在F大调的和声背景上长笛和第二小提琴拨奏演奏者自然B音。在勋伯格的第一室内交响曲中可以看到这个不同寻常的和声组合
对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