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紫金合唱节
守成与开放|唐代音乐生活面面观
2014-04-10  来源:  浏览:5502次

在中国音乐史上,一般我们把唐代叫做是“国际音乐时代”,它也完全当得起这个评价,因为唐代确实有许多外来音乐、外来舞蹈,域外的乐器、乐人、乐曲、乐俗,尤其是外来的音律,大大地影响了其后千年来的中国音乐文化——罗艺峰

 

文|罗艺峰

 

少林问禅 -百日峰会

    间:2009年06月12日下午

    点:嵩山少林寺经堂

  人:罗艺峰

 

主持人(延宽法师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居士、与会来宾下午好!“禅宗中国:少林问禅,百日峰会”承接上午的课程,罗老师带来的题目是《守成与开放——唐代音乐生活面面观》,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罗老师。

 

罗艺峰:开始之前我们听一段音乐(敦煌古谱译曲《品弄》,音乐播放中)。

 

各 位师傅、各位朋友,今天下午我选择这样一个题目来讲一讲唐人音乐生活的各个面相,以了解这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大家知道,唐代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它为什 么会成为一个洋洋大观的文化大国?这是值得我们今天特别加以思考的。通过学习和思考这一段历史,大概可以总结出四个字,就是:“守成、开放”。按照牟宗三 先生的说法,唐代的基本文化态势是处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的“大开时期”, 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国力的强盛,导致了文化上极大的发展,心态也非常的开 放,唐人从来不拒绝外来的文明,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宗教文化、艺术文化。而在中国音乐史上,一般我们把唐代叫做是“国际音乐时代”,它也完全当得 起这个评价,因为唐代确实有许多外来音乐、外来舞蹈,域外的乐器、乐人、乐曲、乐俗,尤其是外来的音律,大大地影响了其后千年来的中国音乐文化。

 

不 过,开放只是唐代文化的一个方面,以前我们关于唐代胡风盛行的情况谈得比较多,大家看看我给讲座带来的一幅画,我们从这样一幅图上,尽管是后人的想象,也 能够看出在唐代社会生活中确实是“满街胡人”,唐末王建有诗说:“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确实也是这样的情况。但其实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它又 有强大的传统,儒家礼乐仍然有发展,有创造,历朝历代留下来的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在唐朝都有继承,从中国音乐思想史的角度看,唐人有一种感性的音乐生活与 理性的思想姿态并存的情况,共同构成了我说的“守成与开放”这样一个基本的局面。

 

一、形成这种守成与开放态势的原因

 

1、 首先,唐代是在前朝的基础上建立的封建王朝,它的社会性质和统治需要决定了要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礼乐文化来立国。在中国,礼乐是国家认同和政治合法性的 文化符号。古人有一种非常特别的思维,占领了一个地方,一定把那个地方的音乐和乐人带回长安,以示我对那个地方的统治,比如著名的“龟兹乐”等西域、中亚 地方的乐舞进入中原,就有这样一个思想背景。同样的道理,中央王朝向周边地区派驻使节或者是和亲的公主也要带去礼乐的文化,比如文成公主进藏,不仅带去医 药、书籍、儒家伦理、农业技术等等,还带去了一个乐队。另一个例子是,唐朝时期云南的“南昭国”国王异牟寻于贞元十年(794年)接受了唐王朝的册封,为 了表示认同中央王朝,就进献了一部乐舞,开头叫做“夷中歌曲”, 后经加工整理, 叫做《南诏奉圣乐》,这是一部很有名的乐舞。从这一出一进可以看出,在 古代,音乐不只是用来纯粹娱耳或审美的,它是国家认同和政治合法性的文化符号。唐代的文化政策中,还是有非常传统的一面,因为无论是礼乐治国,还是乐舞作 为政治认同的符号,都是先秦以来的传统。

 

其 次,唐代还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最为开放的时期,唐朝的统治者几乎没有多少“华夷之辨”的思想,唐太宗自己说他是“天可汗”——万王之万,四周臣民都来朝奉 他。因此之故,在唐代长安城不仅是多族共和,而且是五教并存:佛教、道教、伊斯兰教、聂斯托里教、摩尼教都在长安城有自己的寺院,在中央政府有自己的宗教 代表,今天还能够在终南山下看到“大秦寺”的遗址,西安碑林博物馆里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都是十分确定的物证。至于周边的文化交流就更为活跃 了,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南边到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锡兰),西边到伊朗(波斯)、伊拉克、中亚的昭武九姓胡,也就是中亚地方的九个民族政 权;北边蒙古高原上的古代民族,他们的文化也进入了中原;东边朝鲜、日本更是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迄今为止,无论他们怎么想、怎么说,都摆脱不掉中国文化 影响力的痕迹。我们说,丝路交通带来了大量的异域文化是完全正确的,甚至非洲的文化都进入了古代长安。当然,文化交流其实也双向的,有进来的,也有出去 的,还有回授的,就是早先流出去,现在又流回来了的。外国学者如劳费尔出过一部书《中国-伊朗篇》、谢弗出过一部《唐代的外来文明》,中国学者向达写了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等都有很好的研究,告诉了我们许多有趣的事情,使我们知道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艺术文化方面中外交流的情况。

 

这 样一种繁盛的文化交流,带来的影响极其深远!比如有些古代语言遗存,今天还活在西安人民的生活中,表示着古代长安极深的文化底蕴。我给大家讲一个小例子, 西安人常常讲这样的一句话:“契里马扎”或者是“客里马扎”,意思是“快一点,快一点!”这是一句什么话呢?原来是中古时期的蒙古语言,你看看是不是很有 意思?再比如我们到菜场去可以买到各种香料,八角、茴香、辣椒等等,但是有一样东西不认识,像一个手指头一样大小,黑黑的,我问卖东西的农民,这是什么? 他说这个是香料,做肉菜用的,叫什么名字呢?叫“毕拨”,显然这两个汉字是没有意义的,它是一个外来语的记音,后来经过学习研究才知道,这个字是来自中古 时期的波斯语,是唐代的波斯人带来的一种香料的名称,居然今天还活在民间口语中,你看看是不是很奇妙?甚至更早的语言痕迹也能约略看见,如西安民间使用的 一种弹拨乐器叫做“琥珀”,类似月琴的形状,原来是北方草原上的一种叫做“库布孜”的少数民族弹拨乐器名称的讹读,其历史极为久远啊,这岂不也颇有兴味?

 

这 样的异域文化还表现在唐人的穿着上面,这从许多出土墓画和敦煌壁画中可以得到证明的。我们今天觉得女孩子穿得低胸一点、大脚裤什么的,确实很开放,今天看 来也很新鲜,但是这在唐代是普通的妇女装饰。唐代的发型有几十种之多,贴面的亮片比我们今天的小姑娘用的还要漂亮。唐人吃的、用的、玩的,大量的都是来自 周边的异域文化,无论是出土壁画上的还是《花间词》上的,都可以看到唐人奢侈的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文化,绿云高髻,远山黛眉,“熏炉蒙翠被”,“舞衫沉麝 香”,这些词句都反映了唐人的审美情趣。在这样一种状态下,造成了唐人的心态非常的开放、宏畅,他们什么都不拒绝,也不害怕被“和平演变”,他们知道他是 中夏唐朝人。波斯人来了,我学习你波斯的;日本人来了,我学习你日本的;印度人来了,我学习你印度的,但是我们还是唐朝人。鲁迅先生有一个极好的说法,他 说唐人的文化心理是宏畅自信的,确乎斯言!

 

2、 就 唐代的音乐文化来说,的确是高度多元化的。不是一种,不是两种,而是许多种,包括了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和外来音乐,至少有这五个方 面。这些音乐都在社会生活中活跃着,不是一两种,而是这样的多。唐代音乐文化应该说有三个源头,不是无源之水:首先是汉族固有的传统音乐,比如古琴音乐, 古代的礼乐、雅乐。第二种是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比方说藏族的、蒙族的,南方少数民族如南昭国(今天的大理白族)的等等。第三个方面就是周边国家和民族的 音乐,东方的“高丽乐”、西南的“天竺乐”,东南亚的“扶南乐”、“骠国乐”等,甘肃河西融合了许多地方文化因素的“西凉乐”等都进入了大唐的首都,西域 传进来的就更多了,像著名的“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天竺乐”等就是从今天新疆这一带传入的。

 

二、我们怎样来认识这样一个历史场面极其宏大的问题?

 

1、 这是不是人们猜测或者是畅想呢?也不是,它是有文献为证的。就唐前的中国固有传统音乐来说,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了当时有“雅乐”、有“庙乐”、有 “历代乐”、有“凯乐”。所谓“庙乐”就是祭祀天地祖先的音乐,所谓“历代乐”指的是唐朝以前汉魏清商乐,汉魏歌舞大曲,甚至更古老的音乐。所谓“凯乐” 指的就是军乐。 “清乐”也是汉族的传统音乐。“四夷乐”指的就是周边的少数民族的音乐。中原王朝常常把周边的少数民族称之为四夷,具体来说就是,“东 夷”,“南蛮”,“西戎”,“北狄”,总之来说跟汉人跟中原的文化不同的民族也统称为“夷”。还有鼓吹乐、散乐、歌舞戏、八音、乐悬,这样一些音乐的具体 品种,而太常四部乐则包括了宫悬、鼓吹、挽歌、清乐。从它的郊祀歌辞和庙乐歌辞来分析,可以说唐代的礼乐秉承了唐以前两千来的中国传统音乐,《旧唐书.音 乐志》足以告诉我们,当时的音乐文化是多元的,这是官方文献。民间乐书也有这样的记载,如中唐时期有一部重要的著作是段安节的《乐府杂录》,从这部书可 知,那个时候的乐部组织可以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古代的雅乐,如雅乐部、云韶部、清乐部;一类是鼓吹类,如鼓吹部、驱傩部、熊罴部;还有一类就是外来的胡 乐,包括了鼓架、龟兹、胡部音声。从 《乐府杂录》也可以认识到唐代的音乐文化是多元的。

 

2、 乐部组织是我们认识唐代的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唐太宗的时候,继承了隋代的七部乐,发展成为九部乐和十部乐,竟然绝大部分是外来文化、外来音乐, 只有一部清乐是汉族固有的,这反映了唐太宗是一种非常开放的文化姿态,唐代的音乐文化实际上是雅、俗、胡并存的多元文化,有正统的雅乐,有民间的俗乐,也 有外来的胡乐,这种格局是我们今天建设自己的音乐文化要加以思考的。

 

唐 代最为著名的就是二部伎, 坐着演奏的叫“坐部伎”,一般来说它的音乐比较的清雅,比较的徐缓;所谓“立部伎”是站着演奏的,音乐就比较宏畅、壮大,从唐 代的李寿墓石椁上的线刻画就可以知道坐部和立部这两种表演形式是什么样的。或许可以认为唐朝人的耳朵是比较幸福的吧,他们什么东西都可以听,不像我们文革 期间只能听到两种东西,一种是语录歌一种是样板戏。音乐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文化心灵,当我们把它化约成这样一种可怜的情况的时候,当 然就会有打、砸、抢,那时我们没有什么东西作为心灵的养料,这虽然是题外话,但也表明音乐在社会生活中无可替代的作用,大家只要对比一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 国音乐文化的大格局,就明白社会的进步与音乐生活的关系。

 

3、 这样的一种历史场面极其宏大的情况,标明了一种特盛的胡风和开放开明的姿态,可以说胡风吹遍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有诗为证:“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 胡乐”,按今天的话,就是家家户户学流行音乐;“绿腰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绿腰”和“水调”是当时的歌舞曲,家家歌唱着,“阳春白雪”和“梅 花三弄”处处都有人用笛子演奏着。唐诗中呤咏乐舞的歌诗多得不得了啊!大家可以去看看今人编的一部《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就可以有个非常直观的感受。不 仅是文献,现实生活中也可以体味到胡风,现在西安的回坊,就是唐代所谓“西市”,在古代的时候集聚着大批从西亚、南亚来的商人,还有参与平定“安史之乱” 的西亚胡军,有些人后来不回去了,留下来有的经商、有的求学、有的当兵,有的做官,慢慢的就留下来了(西市的文化今天我们还可以隐约体会得到,在这个地方 居住的人跟我们内地人长得不太一样,有些人很像今天的伊拉克、伊朗、阿富汗那一带人民的长相,也许是他们的后裔吧)。唐代时候,这些留住中原的胡人每年冬 天要进行一种叫做“泼寒胡戏” 民俗活动,打着赤脚,穿着短裤,裸着上身在街上互相取乐,拿水泼来泼去,叫做“泼寒”,还要表演一种音乐舞蹈,叫“苏幕 遮”,这样的一种活动表明那个时代胡人的生活已经完全在长安的西市扎下了根。唐诗中的“康老胡雏”、“石国胡儿”、“胡旋女”等,都是来自域外的文艺家, 著名的琵琶演奏家曹刚、作曲家白明达等,文献记载的也不少。

 

三、不同文化空间的音乐生活

 

无论什么时代,文化都有自己特定的空间,而空间也是文化的物化形式,不同的音乐文化在不同的空间里发育,变化,产生出各异的形态。我们从寺庙、宫廷、民间、文人生活等几个不同的文化空间来看唐代人的音乐生活。

 

1、寺庙空间

 

当 时的寺庙音乐非常的兴盛,长安曾经是佛乐最为兴盛的地方,就像我们学校一墙之隔的大兴善寺,这是中国佛教史上非常重要的寺庙,今天仍然是有重大佛事都要有 民间鼓乐的活动。唐代佛教文化发达,有着繁荣的佛教音乐,创造了中国佛教音乐的鼎盛时代。根据学者们的统计,当时的长安城内外寺庙多达200多所,简直不 可以想象,因此有一句话说:“天下俊彦尽入佛寺”,普天下的聪明人、有学问的人似乎都进了寺庙,非常惊人。在佛教的影响下,唐代的思想文化也是高度的发 达,形成了诸多唐代华化佛教诸宗: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密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华严宗,等等,都产生、发达于古长安,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佛教学者和 大量佛学著作,真正形成了流风及于今天的中国佛学。译出的佛典,总数达到三百七十二部、二千一百五十九卷;音乐思想上出现了受到佛教哲学影响的独特乐论, 如中唐时吕温的《乐出虚赋》,就具有极高美学-哲学思想价值。我们从音乐方面来讲,中国文化史学者任二北先生对敦煌卷子中的500余首曲名进行考证研究, 认为其中281首可以确定为佛曲,如《婆罗门》、《悉昙颂》、《佛说楞伽经禅门悉昙章》等等。清代毛奇龄《西河诗话》这本书说,李唐乐府文献当中记载的普 光佛曲也有几十首之多,如《日光明佛曲》等八曲,入沙陀调;《释迦文佛曲》、《妙华佛曲》等九曲,入乞食调;《大妙至极曲》、《解曲》,入越调;《摩尼佛 曲》入双调;《苏密七具佛曲》、《日腾光佛曲》,入商调;《婆罗树佛曲》等法曲,入羽调等等。由此可见,我们上午讲到《全唐诗》十分之一与佛教有关,这不 是虚说的。因为唐代的寺院好象是大型的图书馆,唐代寺院有如大型图书馆,据严望耕先生研究,当时士人寄寓佛寺者达200多人,其中20多人成为宰相,不得 了的事情,有一些著名的文人,像陈子昂、李白、白居易、刘长卿、孟郊、吕温等著名于文坛,可是这些人相当大一部分都是在寺庙求学、读书、寄居,可见佛教是 对唐代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许多重要的佛教音乐形式,已成熟于唐代而影响到后世。如:梵呗、唱赞、焰口、俗讲、僧讲、转读等。其中僧讲和俗讲是唐代 最有特色的一种音乐的形式,就是把佛经的教义和佛典的故事通过说唱的形式向一般人进行教义的宣传,普通人讲的叫“俗讲”,庙里的师傅讲的叫“僧讲”,他们 还画成图,像后来近代看到的“拉洋片”一样的进行宣传。唐代还产生了许多伟大的音乐僧,像我们今天早上也举出了很多例子,如文淑、灵澈、段善本这些人都是 大音乐家。 当时的佛教音乐,应该是已经华化了的,所谓“还将西梵曲,奏入南熏弦”。

 

2、宫廷空间

 

我 们了解唐代宫廷的音乐活动,一般强调得比较多的是“教坊”与“梨园”的俗乐活动,但是其实唐代的礼乐、雅乐活动也很繁荣,是宫廷和政府进行的官方音乐活 动。中国是一个以礼乐作为文化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国家,自从周公创立了礼乐制度,三千年来一直延续到清末,封建社会终结了,礼乐才正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礼”指的是外在的规范,“乐”是我们内心的情感,内外的交织,内外的平衡造就中国人的和谐的生活。其实古人的理想就是这样一个礼乐的理想,它很高,很 美,也很难达到,所以有一位台湾的新儒家徐复观先生说“礼乐是儒家政治上永恒的乡愁”, 但是历朝历代确确实实都是又都坚持下来了,礼乐文化一直延续到封 建社会末期。

 

(A) 唐代的礼乐是什么样子的呢?唐人思想上的认识是十分清楚的,实践中也是有创造的。《新唐书.儒林传》里面有“武创业,文守成,百世不易之道”的说法,意思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马上打天下,下马治天下,文武双修,文治武功,这是历代帝王的梦想。但“若乃举天下一之于仁义,莫若儒。”也就是说,《新唐书》认识到要 想使天下统一于仁义的话,就要用儒家的思想和学说,所以唐太宗说:“朕今所好者,唯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他认为这个尧舜之道和周孔之教好比是鸟儿的翅 膀,好比是鱼需要水,失掉这两个东西必死,不可暂无。这样一种思想就奠定了唐代虽然胡风很盛,但是统治者仍然出于政治的需要、文化的需要、社会的需要而提 倡周孔之道。

 

唐 太宗对音乐的文化、对礼乐有深度的认识,他说:“乐由内作,礼自外成,可以安上治民,可以移风易俗”。从来没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看到了文 化的功能有如此重要。中国人不仅以礼义立身,还以乐治民,安上治民,移风易俗,没有比乐更好的了。唐太宗说,“予追踪百王之末,驰心千载之下,慷慨怀古, 想彼哲人,庶以尧舜之风,荡秦汉之弊;用咸英之曲,变烂漫之音;求之人情,不为难矣!”这段话的意思是:追溯过去的历史,他希望用尧舜之道改造社会,秦是 焚书坑儒的以武定天下,汉以至于最后黜百家而尊儒术,他不想这样,他要用更宽大的胸怀来接纳各种文化,这里说的所谓“咸英之曲”,“咸”是指轩辕黄帝的乐 曲,叫做《咸池》,所谓“英”是帝喾的乐曲,叫做《五英》,都是儒家理想中的雅乐、礼乐,唐太宗的意思是,要把传说中的上古时代朴奥刻板的音乐变而为今天 时代感性的浪漫之音来感化社会,认为人情不能免。这是很高的思想水平。他还提倡“观文教于六经,阅武功于六德”。所谓六经就是《诗》《书》《礼》《乐》 《易》、《春秋》这六部经典是中国文化的精华和骨干,《诗经》是古代的课本,不学诗无以言,连说话都不会;《书》是上古最早的历史教材,《礼经》有三部, 讲明了自周朝以来,中国立国的根本;《易》当然也是“经”,是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思维方式和逻辑方式;《春秋》是孔子手定的一部鲁国的史书,记录了自鲁隐 公到鲁哀公的242年的历史,用他的春秋笔法褒贬时弊,所以后代有一句话说,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乱臣贼子都害怕在历史上留下千载骂名,所以文教 要用这些来做教材。唐太宗的这些思想是来自于六经的,他说:“台榭取其避燥湿,金石尚其谐神人,皆节之于中和,不系之于淫放。”唐代的宫廷是高度开放的, 特别喜欢感性的艺术生活,但是在理性上他们又认识到中和之道对于节制放纵是非常重要的。唐太宗留心雅正,励精文教,在贞观年间完成了制礼作乐。其重要标志 是:(1)、贞观二年定《大唐雅乐》;(2)、贞观六年分制乐章;(3)、贞观七年实行《贞观礼》;(4)、贞观十四年定庙乐。这样初唐雅乐建设才告一段 落。唐太宗还有一部乐舞留下来了,叫做《秦王破阵乐》,我们用这样的一幅图画大概的来表达,日本天平年间大概8世纪(?)的一部书叫做《信西古乐图》,其 中就有《秦王破阵乐》的图画,为我们想像这部著名的乐舞留下了图象资料。它本来是一部初唐时期的军乐,军中歌舞,后来发展为歌舞大曲,作为武舞而用于雅 乐。唐代的乐曲有两种:一种叫做文舞,或者叫软舞;一种叫武舞,或者叫健舞,有的音乐史家把《秦王破阵乐》看成是唐太宗的国歌,因为他经常在重大场合要演 出,数百人表演,风格宏伟壮丽,史称“声闻百里,动荡山谷”,而且精神上非常的昂扬,叫做“发扬蹈厉,声韵慷慨”。音乐史家考证,认为这部音乐是以汉族声 乐为主,同时吸收龟兹乐而成,龟兹就是新疆南部库车这个地方,也是汉胡文化交融的产物。我们来欣赏并想象一下《秦王破阵乐》。(听:今人用编钟和合唱的形 式做成的《秦王破阵乐》)。

 

(B) 盛唐的开元、天宝时期也有制礼作乐,玄宗一朝礼乐进入中国封建社会音乐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以《大唐开元礼》的纂修和《大唐乐》的实施为标志。唐玄 宗这位音乐皇帝不仅喜欢歌舞音乐,喜欢胡乐,还制定礼乐,前面我们开题的时候就讲了,是既守成又开放。玄宗时期这些礼乐创制活动,规模相当可观,比如《大 唐开元礼》,有一百五十卷,作于开元十四年,开元二十年撰写;《大唐乐》综合开元十三年封禅郊天祀地乐章,以及玄宗时享太朝九室乐章综合而成。那个时代他 的四季都是要祭祀的,冬至日祀昊天上帝于圜丘,春夏秋冬祭祀的歌词和方向不一样。正月上辛祈谷祀昊天上帝于南郊、孟夏祀昊天上帝于南郊、季秋享明堂于昊天 上帝。从《贞观礼》、《显庆礼》到《开元礼》的祀天仪制,经历了把四项祭天仪式最终归并于冬至正祭的过程。冬至是中国的宇宙图式上时间的起点,阴极而阳 生,是万事万物的开端,这也是大不同于西方的。通过考古发现,在西安的南郊发现了唐代祀天的圜丘遗址,今天还可以看见唐代礼乐文化的物质遗存。玄宗皇帝当 然喜欢胡乐,但也制定礼乐,从这些礼乐活动制度中不难发现西汉以来的传统。

 

(C) 当然,著名于史的是宫廷里头的“教坊”和“梨园”。唐玄宗这个皇帝,政治上有点昏庸,但是艺术上他是一个高手,尤其是一个音乐家,他建立了“教坊”和“梨 园”这两个重要的音乐活动机构,集中了许多演奏家、 歌唱家,叫做“皇帝梨园弟子”,其音乐活动影响非常深远,到今天为止我们还用“梨园”这个名称来指戏 曲的表演团体,过去戏曲班子在表演之前要在后台祭祀“李三郎”,这个“李三郎”是谁?就是唐玄宗,竟然演化为中国民间的戏曲之神!唐代宫廷不仅有繁盛的音 乐活动,也是音乐教育的地方,有专门教育儿童的“小部音声”,有专门教习妇女“房内乐”的机构,还有皇帝亲自参与的雅乐歌词修订、乐舞形制制定的活动,燕 乐二部伎的教习就更是多不胜数了!《旧唐书.音乐志》讲玄宗皇帝“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这个唐玄宗喜欢玩儿,他还喜欢组织乐队, 在繁重的政务之暇,组织他的弟子们三百人拿着丝竹乐器排练,有一个人音不对了,音不准了,他都能够立刻指出来,这就有点像三国时候“曲有误,周郎顾”的典 故啊,唐玄宗的音乐修养是很高的。讲唐代音乐史,不能不说到“燕乐”,“燕乐”是唐代音乐的最高成就,是中国音乐史上空前绝后的盛世顶峰。什么叫盛世顶 峰?除了政治安定、国力强盛、社会和谐以外,它还一定有思想的繁荣,艺术的繁荣,如果一个时期只有一种思想,只听得到两种音乐,那还能是盛世吗?我们看晚 唐时候的周文炬的《韩熙载夜宴图》,一个官僚在家里组织乐工表演,朋友们来听音乐看舞蹈,日常生活就是如此。“燕乐”,也称“宴乐”,是隋唐时期宫廷俗乐 的总称,著名的唐代九部乐、十部乐的“坐部”、“立部”,都是燕乐。初唐太宗时期的十部乐包括了哪十部呢?前面我说到了,十部乐里边有九部是外来的,你看 看这个皇帝文化胸怀有多大:“清商乐”是中国固有的音乐,然后有“西凉乐”、“高昌乐”、“龟兹乐”、“疏勒乐”、“康国乐”、“安国乐”、“天竺乐”、 “高丽乐”。东南西北都纳入他的怀中,西凉在今天甘肃的河西走廊,高昌就是今天的吐鲁番,龟兹就是今天的南疆库车,疏勒、康国、安国都在中亚,而这个天竺 就是印度了,印度音乐进入中国很早,高丽就是今天的朝鲜。所以这十部乐在宴会上轮番演奏的时候,人们的耳朵显然就接受了不同的文化,音乐是文化,不同的民 族就有不同的音乐,我们今天随便一听就知道那是印度的,那是日本的,为什么呢?因为音律不同,旋律不同,美感不同,也就是文化不同。

 

(D) 唐代的俗乐,按照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里面所说是“多胡声”,燕乐多胡声,也就是多半是外来的,这一点也很值得我们想象。因为燕乐不仅用于享乐,居然 还适用于礼仪场合,这是唐人的一大创造,雅乐不光是前代传下来的,还包括唐代自己的创造。燕乐是“乐、器、工、衣”完备的音乐组织形式,可以用于国家礼 仪,宴请外国的蕃主、使者,以及嘉礼、朝会、燕享等重大国事场合和大型朝会燕享,目的是以备华夷,就是中国、外国你要什么我拿什么。著名的燕乐大曲历史记 载很多,立部伎乐曲有《破阵乐》、《庆善乐》、《上元乐》、《安舞》、《太平乐》、《大定乐》、《圣寿乐》、《光圣乐》等等。坐部伎是比较亲近、文雅的, 它的乐曲有《天授乐》、《长寿乐》、《鸟歌万岁乐》、《燕乐》、《龙池乐》、《小破阵乐》等等。这些音乐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繁荣,而且我们要注意到唐代音乐 的名称,很有特点。带有胡字的多半都是胡人的音乐,比如说《胡捣练》、《胡相问》、《胡渭州》、《胡醉子》、《胡攒子》、《怨胡天》等等。唐代胡人满街, 这些胡人的音乐当然也就留下来了。唐人崔令钦的《教坊记》说教坊曲共324曲,内杂曲278部,大部分是胡乐。还有一部分是反映边关题材的音乐,带边关地 名的曲调,也是著名的杂曲,如《甘州》、《凉州》、《伊州》等这些曲子都用地名,而且主要是中国西部的地名,这些地名写入了乐章,表明了唐人拓边开国的意 识是多么的强烈,是可以与唐人的边塞诗相唱和的。而最为著名的就是由《婆罗门曲》发展而来的《霓裳羽衣曲》,据说是唐玄宗改编的,唐诗中呤咏极多,也很值 得我们今天想象。刘禹锡的诗说:“开元天子万事足,惟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驿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唐玄宗是开元时期的皇帝,什么东西都有了,万事齐 备,万事满足,只是有一点遗憾就是时间过得太快了,于是他在三乡驿上做了一首“霓裳羽衣”的曲子,表达他对文化的眷恋。根据音乐史,这个曲子是由“婆罗门 曲”改变的,在今天的西安沿终南山一带还有唐宋燕乐的遗存,如著名的西安鼓乐,其曲目当中还有“婆罗门曲”。《霓裳羽衣曲》可能有印度的风格,它宏大的舞 蹈,巨大的规模,都足以让后人感怀。这段音乐根据白居易的诗《霓裳羽衣歌舞》所记,这部乐曲有散序六段,无拍,也就是自由的散段;中序十八段,始有拍。破 十二段,是急拍;结束时是长长慢慢的引声,渐渐远去。我们今天听到的是宋代遗谱的一个小小的片段,是根据音乐史家杨荫浏先生译谱的民乐合奏,不过已经不是 原来的那个霓裳羽衣曲了。(音乐欣赏中)

 

3、民间文化空间

 

唐 人的现实生活里各种各样的表演极其多样,吞刀、吐火、翻跟头、走滑竿这些表演非常多,唐诗与唐人笔记、小说常常有精彩的记载。在私人空间里,如文人家里常 常蓄养着一些歌舞、诗文俱佳的乐伎,比如著名的诗人杜甫、白居易都曾在家里蓄养着这一类乐人。唐代的长安据历史记载有三万多从事音乐舞蹈的艺人,比今天还 要多多少倍,这些人什么身份呢?一种是由政府养的叫“官伎”,一种是为军队表演的叫“营伎”,有钱人文人自己家里养的叫做“家伎”,还有一种专门在饭店陪 人喝酒的叫“饮伎”,也常常表演音乐舞蹈,也有艺能。那个时代有这样的一种歌舞升平、社会富裕、和谐安定的局面,不免就造成了一些非常有唐代文化色彩的游 戏方式,比方说“曲江流觞”这个典故就是在大雁塔附近曲江池,每逢节日或者是踏青,清明节等等,城里面的文人、少年带着女朋友,骑着高头白马,带着琵琶到 曲江边去玩儿,做诗、唱歌、饮酒,拿一个莲花叶子放上一个小酒杯,从上游飘下来就开始对诗,流到谁的面前没有对出来,你就把酒喝了。回城时,可能在我们学 校附近的靖善坊西域胡人开的小酒店吃点什么,“胡姬当炉”曾经是很雅的一种文化生活啊!玩得高兴了,客人和主人会跳起西域的歌舞,如“胡旋舞”、“胡腾 舞”,所以唐末《东城老父传》讲那个时候,“长安少年,俱有胡心”,也就是说他的心灵已经被胡文化所感染了。唐人这样的一种生活很值得我们想象。唐人也很 浪漫,比如说“红叶题诗”的故事,所谓:“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所谓“ 一联佳句随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 友,方知红叶是良媒”。这些美好的故事都曾经是我们戏剧的题材,而且久演不衰,正是“此情谁会得,肠断一联诗”。“人面桃花”的美丽故事也是唐代的:“去 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也是一个非常动人的爱情故事,可见唐人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迂腐,只有礼乐而没有日常 的生活。

 

下 面我们来欣赏一段根据敦煌古谱译出的唐乐《酒胡子》,这种音乐今天也是听不到的,因为没有这种生活。唐人很会玩儿,有多种酒令,花样多得不得了,比如说对 诗,对对子,猜诗,猜谜等等。“酒胡子令”怎么玩呢?就是拿一个木刻的胡人,类似不倒翁,然后手一转,最后停下来指着某人了,对不起就请喝酒,这就叫“酒 胡子令”,或者叫“酒胡子”。我们来听一段这个音乐,确实有胡声,不是我们传统的音乐。(听赏《酒胡子》)

 

还 有一首重要的唐诗,就是《观公孙大娘剑器行》,是杜甫的诗,这首诗不仅有书法上的反映,也有音乐上的表达,杜甫的诗讲:“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 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这位公孙大娘舞剑的时候能让周围的人感觉到惊讶,感觉到天地为之变色。“剑器”在诗歌里面有表达,在书法里面有表 达,那么在音乐中肯定也有表达,唐代有一首乐曲就叫《剑器浑脱》,什么叫“浑脱”呢?“浑脱”原是胡语,外来语言,本来是指一种中空的囊形之物,又引申为 中空囊形的胡帽,戴着胡帽,穿着胡服,所以穿着这样的衣服舞蹈和舞人皆称“浑脱”,又名《苏莫遮》,这个“苏莫”是来自于印度的一种舞蹈,一种乐曲,为什 么叫“苏莫”呢?“苏莫”是一种能使人致幻的一种草药,泡在酒里喝了以后兴奋,发生幻觉往往就会跳起舞来,所以唐人把它写入了歌章。下来我们来听《剑器浑 脱》。(音乐欣赏中)

 

4、文人文化空间

 

文 人的音乐生活怎么样呢?应该说非常的感性、也非常的发达。白居易的《醉吟先生传》讲他自己:“酒既酣,乃自援琴,操宫声,弄《秋思》一遍。若兴发,命家童 调法部丝竹,合奏《霓裳羽衣》一曲。若甚欢,又命小妓歌《杨柳枝》新词十数章。”前面我们讲到了唐代的文人很多人蓄养了家伎,就是会唱歌跳舞有文化教养的 女仆人,文中说他喝酒喝到刚好还没有醉的时候,拿出古琴来弹奏《秋思》一曲,如果是雅兴大发就让他的家童们调好音,排出一个小乐队,合奏一遍《霓裳羽衣 曲》;“若是甚欢”,就令家里养的家伎“歌杨柳枝词”,自己写词让她们唱。唐代因为社会的富足这都不足为奇。唐代的乐舞,是中国音乐史上划时代的高峰,由 于唐代的文人有这么高的文化修养,他的诗歌,他的音乐这样的交融在一起出现,出现《琵琶行》这样的一首千古绝唱不足为奇,为什么要讲这样一首诗?是因为是 一个大音乐家写的好诗。白居易写《琵琶行》,我们可以看到诗里面有人物,有时间,有地点,有情绪,有他自己也有弹琵琶商人妇,里面还有许多音乐技术的描 述:“小弦切切如私语,大弦嘈嘈如急雨”“这都是技术的描绘,也有境界的描绘:“此时无声胜有声”,还他有他自己的感受:“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 湿”!是他,是江州司马白居易本人感受最深。从《琵琶行》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文人的日常生活,官场生活,文化生活处处少不了音乐的参与。所以唐代的 文人不那么迂腐,不那么乏味,表现出一种极为感性的特点,所谓“寻山望水,率情便去。抱琴引酌,兴尽而返。”这样的生活我们今天只可想象而不可去做啊。西 安市到终南山现在的车程四十分钟不到,古代的时候骑马也很快,坐着马车也不远,有了兴致叫上几个朋友,携个古琴,带上好酒,尽兴而返。这样的生活今天到哪 里找去?白居易这样一个典型是很值得我们去观察的,因为他的思想里面有一种“以情为本”的思想,音乐表达感情极富人情,所以他说:“予非圣达,不能忘情, 又不至于不及情者。事来搅情,情动不可柅。”意思就是说,我不是书上讲的那种圣人贤达,我是不能忘怀感情的,因为事事搅动我的感情,我怎么能够不动情呢? 这样的一种音乐的思想告诉我们,唐代的文人是怎么样看待音乐生活的。他还有一种非常高妙的表述,他认为文艺这东西是“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这不是一 个典型的植物形象吗?有根、有苗、有花有果实,所以我们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植物的美学”。中国的文化最讲究人情,无论是什么时代,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以 情为重,但这个“情”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更不是狭义的爱情,它包括了亲情,包括了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也包括了一种文化的情怀。就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 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吾独怆然而涕下”。他这样讲难道仅仅是在抒发个人的遭遇吗?不是的,诗心表达了对宇宙对时空这种永恒事物 的一种体会,生命很短暂很渺小,所以当他登高一望,忽然觉得很孤独,不禁留下了热泪。这样的一种情怀在唐人的诗歌音乐表达得极为动人,再比如唐代有一首琴 歌,叫做《阳关三叠》,又叫做《渭城曲》,因为长安也称渭城,歌词据王维的《送元二之安西》一诗。〈阳关三叠〉的琴谱,最早的是1491年的《浙音释字琴 谱》,目前根据专家的研究有30多个版本。“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写的极为深沉、纯朴、动人,当然音乐 也是这样的,不然就不会千古传唱了。(主讲人演唱这首琴歌)。

 

总 之,唐人的一种文化心理是特别追求文化生活的感性体验,陈鸿祖《东城老父传》居然写到“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这可能是唐代的读书无用论吧, 但是我们能看到“处处闻管弦,无非送歌声”。“酣歌口不停,狂舞衣相拂”。“不解文字饮,唯能醉红裙”。唐人出口就是诗,开口就是歌,乐器不离手,诗歌不 离身。这样的一种情况难道不也是一种文化吗?守成与开放,是一事两面,拆不开,分不开的。

 

四、对现存唐乐的认识

 

前 面我们听到的唐乐从何而来,今天能听到唐人的音乐吗?因为敦煌古谱的发现,使我们能约略听到唐乐的遗响。中国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地方,往往一件考古的发现就 改写了历史,诞生一个新的学科,产生重要的文化成果。比如河南安阳的殷商甲骨的发现,诞生了甲骨学,有了甲骨文,商代的历史成为信史;又比如近些年来,秦 汉简帛的大量发现,甚至更早的战国竹简的发现,诞生了简帛学,许多历史的迷雾慢慢的开始清晰。而在1900年这个年代真是不得了,敦煌遗书发现了,甲骨文 也是这一年发现的。在敦煌的千佛洞,一个叫王圆禄的道士扫地看见有个洞一条缝往外流一些沙子,他就好奇,于是把这个洞打开,一看不得了,数万卷唐以前到唐 宋时期以后一些重要的文化典籍被发现了。结果引来了丝绸之路上的外国强盗,与音乐有关的人物重要的有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英国汉学家斯坦因,敦煌文献中研究 唐代音乐最重要的材料——敦煌古谱被伯希和带到了法国,留在了巴黎的博物馆,斯坦因手里的则留在了大英博物馆。中、日等国的文化学者们去拍照回来进行研 究,一百年来有日本人林谦三先生,英国人毕铿先生,中国人有八十年代研究古谱学的上海音乐学院的叶栋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的何昌林教授,甘肃歌舞团的席臻贯 先生,上海音乐学院系的敦煌古谱的专家陈应时教授等,这些人花费了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来解读敦煌的古谱。这个曲谱表明是公元933年(长兴四年)那个时候抄 录的,它是琵琶谱,记录的是唐代的大曲。中国的谱子既有工尺谱,也有文字谱,还有减字谱,俗字谱,二四谱等等,所有这些谱都记音高而不记节奏。敦煌古谱的 发现,当时就很为难,这么多谱子,这些奇怪的符号怎么解读,后来发现了20个字的谱字,最终判定它是四弦琵琶谱,由此就解决了它是什么乐器的问题。但是我 们仍然不知道,唐代的四根琵琶的弦是怎么定音的,因此,具体的音高还不知道,经过一百年的研究慢慢的真相透视出来。前面我们听到的就是这些译谱的专家留给 我们的音响,虽然是琵琶的独奏,声音比较单薄,但是我们想一想,唐玄宗的300梨园弟子的合奏多大的气势!它包括了四种记谱方式,一个是音高谱字;第二个 是汉字术语;第三个是节拍节奏符号;还有其他符号。现存是25曲。这些遗世的珍宝,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无价的!下面我们欣赏一首带歌词的《又慢曲子——西江 月》,非常的动人,可以知道唐诗配上唐乐的译谱是什么样子的。(音乐欣赏中)

 

最后我们有一个小结,我想说这样的几个意思

 

辉 煌的大唐文化,在音乐的生活里“守成”的一面代表了对文化传统的坚持;“开放”的一面反映了对文化生命的尊重。这是什么样子的一种结构呢?就是说,不坚守 就没有传统,没有文化,没有自己的精神。但是所有的人又都是生活在当下,为当代文化而活着的,所以唐人的开放正反映了那个时代对每一个人文化生命的尊重, 而这正是盛唐的精神,是唐代之所以伟大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23